【筆記】電腦輸入的內涵不會輸手寫

  事情是這樣的……見到臉書上兩位老師跟朋友不約而同張貼了跟「手寫」有關的動態,左思右想之後,咱還是不禁放下手邊的配音筆記,打算稍微來談點事情。

  這件事是:手寫,確實有不可取代之處。然而相比之下,電腦輸入,並不因此就像某些人所說的,缺乏了所謂感情,以及所謂自我表現。兩者的差異不是在情感、自我的有無。電腦輸入的內涵不會輸手寫。

  我不清楚,在場是否有人曾經察覺到這點。似乎光是擁有了標準的字型,在圖形上看起來都差不多,大家就覺得差不多了。很少人依憑這一點,更仔細去閱讀語言、文字,觀察他人。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我本身就是個不擅長也不喜歡動手寫字的人。最近甚至到了寧願做報告也不想要到現場寫考卷,或是乾脆把題目帶回來寫的地步……如今手寫遠遠跟不上思考速度,所以我不打算用不完全的表達方式來述說一件完全的事。(哲學系老師們表示:)

  要說是「打字太久害的」也無妨,換個方式說就是「練了很久的輸入」。重點是我確實喜歡輸入多於手寫,很多。特別在小五、小六以後,電腦操作熟練了、加入 TTV 和 N!A 、寫中文不通等等,輸入逐漸變成我書寫(中文)的主要手段。(順帶一提我的英文大概或許好像是反過來的情況......)

  小六時,我看別人寫同人小說--當你打算讀很多的文字,放眼論壇看去,全形 v.s 半形,孰好讀孰不好讀,立馬見高下。這其實對應著作文紙。無奈我們以為作文格只是不得已的,而忽略了適當間隔、凸顯標點對於閱讀的作用。「對於閱讀」也就意指著「對於表達」。當時我確信全形標點是更妥當的表達方式,於是乎使用全形直到現在。後來,我(雖然拜錯了師)開始學習寫文章,也就開始警慎使用標點符號,把每句話當成文章來寫。然後分段,然後空格……

  這些事看起來瑣碎,無所謂,似乎誰都做得到。問題偏偏是,鮮少有人平時就在做。

  你會說:廢話,每個人習慣不一樣,幹嘛要做?

  --對。

  --就是這個「習慣不一樣」,是你即使進行輸入也無法抹滅的;是你無論何時說話,都充滿著你的痕跡的核心。上面說了這麼多正論,充其量說明了那是我的個人商標。沒人照做是應該的。

  再來就是,說的話不一樣--語氣不同。用詞不同。內容不同。

  去仔細看看你的動態時報,觀察你的朋友們。只要你願意好好看,就算蒙著名字,肯定多少認得出來誰是誰。我噗浪上就有個朋友很喜歡「這樣wwwwwwwww說話wwwwwwww」。

  我不認為圖形上的標準化、制式化代表人們可以省略掉感性,變得一模一樣。我其實認為,標準化、制式化正是在說人們不會一模一樣,標準與制式以外的全都是細節。

  電腦輸入讓我們在一個降低多餘差異的環境下有機會好好地貼近彼此的文句、話語,本身。同時,電腦輸入讓我們有機會好好反思自己擁有的內容。試想,使用同樣的部落格平台,你要如何寫你自己的部落格?--就是這個意思。

  假如區區電腦輸入當真能夠隔絕掉什麼多愁善感,你應該不會覺得 J.K. 羅琳的書比九把刀的書好看……事實卻是,你會。印刷出版的用途在此。既要讓你能讀、好讀,又不會因為作家寫字太醜拒絕買我/他的書。

  除了 12 px 、新細明體,你所說的話無非映照著你自己。

  可以的話,希望大家都能更加重視自己和他人的話語和文句,豐富自身內涵。



  至於手繪跟電繪的話,我還得再思考一下。因為我個人並未在電繪中看到一個標準化……

  和輸入、印刷這種一式打天下的狀況不同,滑鼠下去,電腦並不確保兩條線是一樣的。然而輸入的使命是保證即使用腳輸入,每個字都相同,意義能夠照常結構。

  舉個例子,用左手畫畫 v.s 用左手打字--你會畫出扭曲的線,但永遠不會打出扭曲的字。

  在我看來輸入、印刷的內容有一個確實的獨立性,讓我可以針對內容來操作。所以如果談起數位手寫簽名,我會說這是手寫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