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角川大賞第一屆金賞《罌籠葬》久遠


  四百年前,人們因恐懼壽命有其盡頭,殺了制訂生死輪迴的珠罌神,卻意外遭受詛咒──當身為「羔戮」之人死絕時,祂將重臨地上。而喪失輪迴之理的世界,淪為非生非死之幽魂肆虐的煉獄,眾羔戮亦於十年間受其誅殺凋零。人們為避免詛咒,創建了「籠庭」,並以具降魂之力的五位「義人」後裔為首,據守羔戮所在的這最後一處人間淨土。

  四百年後,義人家系之一的塚家叛變,在戰亂中失去記憶的塚家庶女,背負著污名遞補為義人。而後,她將在這座巨大的人間牢籠裡,見證少男少女們無從逃脫的命運──這是一樁因恐懼死亡而引發的弒神慘劇,一段累世不得解的人神恩怨,和一場愛生與怕死的人性糾葛。



說好要寫的。

即使本書已經被我擺爛太久,熬夜看書又太晚,心得文也太多,該寫的還是要寫。不過就簡單寫了。




先說整體風格說起吧。

《罌籠葬》是一本相當壓抑的書。

能這麼說就代表,它既充滿著壓抑,能讓人感到壓抑,並且由始至終貫徹著壓抑。能做到這點,不令作者的自嗨意識控制場面,強灌自己的思緒變成論述、變成自演,進入故事,其實是不錯的現象。

解釋要講不講、對話要講不講、反應要動不動、思考要想不想...有點煩又有點不煩,整本書上至世界觀,下至人物對話,就是這麼欲言又止。

假如是某個角色這麼做,那就是角色花癡;假如是一個章節這麼做,那就是作者花癡;假如整本書都這麼做,那就是這本書的風格與特色了。

壓抑,加上朦朧,大抵便是這本世界觀的氣圍。

我一開始讀了也覺得這本書很詭異。第一時間入手,卻放置了近乎快三年去讀它。後來才知道,這就叫一個「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罌籠葬》是部世界觀相當完整的作品。它的完整性,甚至是包含文風與詞彙在內的。

這純粹是其世界氣圍的必然。詞彙雖有參考,但意識內完全沒有什麼引經據典的淵源。而當你想要在機車腹裡放一顆進口大枕頭,不僅不能把裡面的羽毛棉絮都挖出來,反而應該要把機車裡面的東西挖出來。會去把羽毛棉絮挖出來的人,本身就已經在做一件奇怪的事,那它最後抱回家的當然就是一顆很詭譎的大枕頭了。

正是連同對於詞彙的不明、含糊、猜測、純感受在內,《罌籠葬》所呈現的龐大世界觀,才因包含了朦朧而益發完整。《罌籠葬》的世界觀就像是一團紊亂的棉花球,遠看有種輪廓,但放大來看什麼都不是,伸手去握立即變形。想要一絲一絲把棉花抽開那更是萬萬不得,畢竟棉花裡面說什麼都不可能有核。

私認為,在詞彙理解與世界觀構成的部分,這是一本讀書時真的在體驗故事,而不是想尋求熟勝孰敗等解答的人,可以感受其魅力的一本書。

但這亦不全然就代表著這本書裡面的文句都是好事,都值得讚美。文風跟詞彙的氣氛是一回事,過多卻沒有幫助的形容,則是另一回事。確實,《罌籠葬》到處充滿著重複性高、不合時宜、除了拉長句子增加字數加厚頁數提高價格外,助益甚貧的贅句。這雖然不妨礙文風,牽動世界觀的完整度,卻大大地有礙閱讀順暢度。

看到中段時,我甚至只看「」裡的內容,不看中間的形容用文句。或者,要嘛是直接忽略掉「葵」只看「藍」,要嘛忽略「幼獸」只看「清澈」。這樣看下去不僅速度快了很多,煩躁率也下降很多。

另外,世界觀、故事風格雖然完整,但「故事線」,卻顯然有些零碎沒有焦點。

世界會變成這樣,有其起點,那是世界的事。

但導致故事發生,整起事件的始末過程,是世界觀的一個段落。

《罌籠葬》在呈現這個段落上有些薄弱。開頭缺乏焦點跟動機,導致一直到後半以前,故事都沒有一點push。沒有要緝的兇、沒有要打的壞人、沒有要完成的目標,幾乎淪落為世界觀的純粹鋪陳,日常生活的平淡回合劇。接近「我們來看看在這個世界下,這個組織過的生活吧~」的感覺了。然後出現的超級大事件,感覺就會有些突兀強硬。

儘管到了最後,所有事情都會串成一張網,然而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其實是靠著很些微的連繫,才勉強將事件之間的意識連起來。這點與謎底無關。即使得知謎底看,還是會這樣。即使你知道A是犯人,還是會覺得B跟C的緝凶過程,不僅不像緝凶,反而很像是遇到殺人案,偶然發現自己手上都是線索...B跟C並沒有去「追尋」。

看《罌籠葬》到最後我真的有種在看推理小說的感覺。而且這本推理小說的兇殺案發生時間特晚,柯南先花了大概兩集的時間跟少年偵探團在河邊露營,第三集開始連環殺人,第四集開始發揮河邊露營時的觀察的各種現象解謎。

可是,《罌籠葬》結局看給讀者的感覺非常完滿。與其說是有什麼具體的心情、感受,不如說單純就是意識內被填得滿滿地,整個世界栩栩如生地重現並自行倒演了一次。

這個完滿不單純是結局的功勞。「貫徹始終」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實對任何小說來說都很重要啦。不如說是前置技能吧。不點滿不能學下一個。(´・ω・`)

不單世界觀跟聞風維持了一味的味道,所有角色的意念,其特徵也都非常一致。(就算有如樨臣x曹畔如由來的感情好,但感情好是既定事實就算了...因為這個既定事實,一直保持著「事實」...)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例子,也最令我驚喜的是190頁。主角擁護生母的原因。

假如是一般小說,肯定充滿激情地說「沒有什麼原因!只因為她是我媽!」或訴諸於體內「無來由的神祕衝動」等等。唯獨主角,並非出於親情什麼難以解釋的感情,而是出於生母是主角記憶的唯一聯繫。如此客觀的理由看來有點白目,但確實地貫徹了主角「失去記憶」的人格理路,沒有過於跳痛的動盪。可見得作者處理人物的細膩。

也因此,《罌籠葬》的角色鮮明度,不來自於特徵,反而是來自於「意念」。似乎深自靈魂內,每個角色便是其本身,別有一番風味。只可惜這要到較後面才懂得箇中味道。於是也會產生前述的零碎平淡問題。



《罌籠葬》是值得推薦的一本書。就算不從內容說,也要從歷史定位上說。

《罌籠葬》作為「反攻日本還出有聲書的第一屆金賞」,無論從評選、行銷來看都有不可取代的指標性。定義跟歷史是相輔相成的。無論大家認為這本書是好是壞,它都是為『角川輕小說暨插畫大賞』寫下定義的無可抹滅的歷史。

即使是像我這般,一放三年,借出還入輾轉他人之手,從高雄運到台中再運回高雄,的人。既然買了這本書並為其「金賞」頭銜感到好奇者,請務必努力地讀完它。



UDN迴響紀錄(2) :
2. R
2012/10/02 21:31
能否借用?
本人(?)最近在進行為期一學期的獨立研究,研究主題是罌籠葬的世界觀,不知是否能借用閣下的論述?研究中引用部分將會一律加註出處。謝謝。
有點晚回覆了,真不好意思。
別說「歡迎引用」了,研究《罌籠葬》的世界觀,真是很酷很炫的一件事情。區區綿薄之言論願意使用,榮幸之至。不曉得研究完成後,是否有機會拜讀呢?XD
pc9656439  2012/10/04 21:28回覆

1雨舞旋
2012/07/10 02:44
RE
?
後面不見了
還真的...謝提醒。orzpc9656439  2012/07/10 11:40回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