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ラブライブ!』有的沒的閒談 - 顛峰以外,勿忘細節,AGAIN


其實本篇文章,遠在『ラブライブ!サンシャイン!!』動畫版於七月份開始播映的四個月前,便已完成並公開過了。因為這是一個老問題,一個迫切修正的問題。動畫版播映的三個月結束之後,你會驚訝這部當紅炸子雞一錯再錯,發現本篇文章內容仍舊有效。

於是決意修整成動畫後版本再度發表。

※本文投稿並首刊於 U-ACG
顛峰以外,勿忘細節:以《ラブライブ!》為鑑





《Love Live(ラブライブ)》從 2010 年展開活動至今,既有破紀錄的 BD 銷量、破紀錄的劇場版興收、破紀錄的音樂銷量,還上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電視節目《紅白歌合戰》——這麼紅的作品理當什麼都有了,還能缺什麼嗎?

2017 年夏季番結束,挾帶前作旋風強勢登場的《ラブライブ!サンシャイン!!》動畫版,內容竟然在粉絲內部引起爭議,尤其最終話評價嚴重低落。本篇文章並非細數動畫版問題,是從根本檢討一部作品尋求進步的重點之一:在於經營細節,而《Love Live》顯然嚴重忽略這一塊。


■ 粉絲的疑惑:越熟悉,越困惑

《Love Live 》系列是由動畫公司 SUNRISE、音樂製作公司 Lantis、遊戲月刊雜誌《電擊 G’s magazine》三社合作,結合資源同時於音樂、書籍、動畫等多元媒體上展開活動的一部作品。觀眾可以由其中任何一種媒體認識作品,進一步感受其他形式的作品魅力,陪伴作品成長,是本系列最吸引人的特點。也因為如此,本系列作品的內容總是四散各地,卻每個都構成本體的一部分。

即便最資深的愛肝粉絲也不見得能完全掌握。一般來說,掌握更多作品資訊能使人更加理解作品。可是圍繞著《Love Live》系列的麻煩正與此相反:當粉絲掌握越多資訊和知識後,反倒越容易為作品的設定和演出感到混亂。

事情是這樣的:2010年,《Love Live》率先於《電擊 G’s magazine》上發表資訊並推出單曲,2012年發表漫畫,2013年正式動畫化,隨即推出相關小說作品。然而無論哪個媒體,粉絲們都會發現,角色設定有相當程度的衝突處。形成同人圈「選擇設定版本」的現象。2015年,《サンシャイン!!》同樣率先於《電擊 G’s magazine》上發表資訊並推出單曲。經歷一年的經營醞釀,2016年夏季推出的動畫再次重新改寫角色資訊。那些性格與設定,和依然連載中的雜誌內容形成強烈矛盾的對比。

出於人老記憶力疲弱,筆者常有自發為作品整理資料以便查閱的習慣。好奇《サンシャイン!!》的進度並且整理、撰寫相關資料的期間,有時相較於對新設定的討論,總是能看見不少同好表示「搞不好到了動畫就會改設定」、「也許這些以後都沒有用」,這一問題不是台灣才有的現象,是全世界一同。並不是不能理解人們心中的疑慮,連筆者自己都偶爾會在討論的文章中先行假設,批判設定修改的可能性。

面對這個情況,與其抱持「動畫一定會更改設定,乾脆不要理會」的想法,筆者個人所思考的是, 對於如今抵達如此顛峰的《Love Live》系列,是否該開始認真要求整個系列重視細節培養了呢?對,我知道這話聽起來真的很怪。《Love Live》炙手可熱,擁有無數忠實粉絲,怎麼會不重視細節培養?怎麼會需要事到如今才提這種事呢?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越狂熱的粉絲,越能明白這件事的份量。


■ 問題的根源:媒體內容的相互對立

人們對《サンシャイン!!》放出的各種資料毫無信心,理由來其有自。網路上有成堆網友自發性整理齊全的《Love Live》系列設定與資料。整理的原因,以及大眾對《サンシャイン!!》發展基礎的不信任在內,一切的一切始於一個難堪的事實:《Love Live》系列的設定實在是太過矛盾,太過難以掌握了。

從一開始就是多元媒體操作,雜誌釋出情報,動畫製作和雜誌情報設定不保證一致,小說也和動畫之間也設定不同。甫結束的 2016 年夏季動畫《サンシャイン!!》甚至沒有辦法控制 BD 內包含的「特典小說」其內容和動畫本體形成巨大落差…換言之呢,你買了一張動畫 BD,特典代表額外樂趣,到頭來根本不認識裡面的角色。

或許會有其他粉絲說其實這不過像是《中二病也要談戀愛!》,只是一種種改編手法而已,在當代複合媒體類型的作品中,從一開始就多元經營發展,不管是遊戲、小說或是動畫,沒有一個媒體是「作者」,擁有絕對詮釋權。但是最好的對照是 2017 年秋番《Brave Witches》所屬之角川旗下的《Strike Witches》系列。馬上有粉絲告訴你,他們原本也不希望中二病這樣搞啊,哭哭。

「多元經營」可以意味著雜多,卻不應製造矛盾。一旦有熱愛的人們認真對待資料與設定,就會面臨版本選擇的問題、適用時間長短的問題、其他人是否願意認同版本的問題;更何況是打著「情報」、「特典」名義來進行販售賣錢的東西。

回顧《Love Live》系列之初的歷史,設定混亂不統一恐怕是非戰之罪。SUNRISE 找上了電擊 G’s 沒錯而電擊 G’s 也找上了公野櫻子進行企劃沒錯;但可惜最初在電擊 G’s 上刊載的《Love Live》偏偏缺乏核心概念,缺乏亟欲集中耕耘的主線劇情,直接導致設定沒有辦法在「同樣的世界中」為了「同樣的目標」相互搭配起來。本系列的不拘謹造就許多尷尬問題。漸漸地很少有人願意認真追究,爾後甚至需要抉擇相信電擊 G’s 或是其餘平台資訊的立場。

反過來想,與其說是不相信資訊,不如說是人們對於作品產生破綻越來越有信心了,粉絲戲稱這叫「Love Live 的平行世界」。


■ 設定應該統一和精確嗎?

「設定混亂」、「不注重細節」確實是《Love Live》團隊迄今為止仍無法弭平的缺陷。 除對作品完成度具直接影響外,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則是:人們絲毫不在乎他們必須選擇不相信,不在乎作品有缺陷。一旦認真就會導致失望,於是大家選擇放棄認真,長久以來許多人傾向默許或忽略作品培養細節的重大缺失。

對於這一問題,也有很多粉絲抱持了一種很簡單卻難以反駁的說法:「So what?我們本來就不是想追究這個。作品終究能成功大賣啊,咬我啊?」

誠然,對粉絲以及全世界來說,《Love Live》系列的成果確實已經大到任何缺陷都微不足道了。《Love Live》系列確實證明,多元且大膽的經營十分有效,哪怕設定無法避免衝突,一部有趣作品就是能如此成功。即便承認部分的失敗,在如今的《Love Live》系列看來,所謂「失敗」、「缺陷」還能當成「今天」的茁壯養分,某些激勵又有趣的回憶,部分修改亦促使作品變得比以前有趣些。

其實筆者也不覺得有多少現在討論的資料可以在未來被保留。其實筆者也不覺得,真的去把設定仔細梳理完,可以幫助任何人入坑。筆者甚至覺得,八成的粉絲一輩子都不需要理會作品有什麼設定。當系列作推出後續,並且後者居然又「再度」產生角色性格背景差異,「再度」引發爭議與不滿的時候,我們真該重新思考一下,一部作品的基礎原本有著什麼樣的可能性?原本可能成為多好的作品?為什麼被消失了?

今天我想要談的並不是「呃,要求動漫畫符合現實法或設定是件很蠢的事」,而是「一部作品自身所累積的基礎世界觀,就這樣被輕易被拋棄了」以及「重視角色同一性」這件事。市面上其他動畫、漫畫、輕小說多多少少都有類似問題,《Love Live》這頂多是其中比較嚴重且極為顯眼的一員。

同樣是複合媒體的《Strike Witches》就是一個好例子,製作方對於設定的要求頗高,軍武考察、角色設定都做得很詳細。資料散佈在周邊商品內,環環相扣,你很難不把注意力放在周邊商品上。追求資訊就有價值。

《Love Live》系列一開始都是在電擊 G’s 發表最新情報的。何其多的粉絲為了追蹤新情報而心甘情願地購買雜誌?無奈最後的結局卻告訴他們,不需要再對專欄感興趣了,在 μ’s 暫時停止活動的今天,專欄儼然已是 μ’s 物語唯一留下的延伸線。無論作品的成就有多大、過往經歷如何,消除那些尷尬與崩潰,找回作品細節的信心、討論細節的熱情,事實上就是更好。 倘若專注細節能帶來好處,作品何嘗沒有進步空間,何嘗不去督促後續作品藉此汲取教訓呢?

請留意,設定的統一和精確並非是「好」或「差」的唯一分水嶺,但當一個作品已經來到聲勢巔峰,若還能一步一步專注細節、消除衝突,必定能成為更精緻的作品,使任何平台的任何資訊都有其用武之地,加強粉絲黏著度。

作品是否嘗試於每段設計鋪陳站穩腳步、有沒有嘗試尊重過去累積的資訊,絕對是重要的。一部作品即使紅如《Love Live》系列,即使成就難以挑剔,倘若能帶著粉絲的投入專心修正細節,肯定能將系列作推向另一段高峰。無論哪部作品,細節都該是優先考量事項之一,不是可以被默許、輕忽的事情。這事關對作品完成度的要求,事關人們怎麼給予認真的作品回饋,帶動作品水準提升。忠實粉絲會否也有不得作品亂搞的底線?(像是《偶像大師 XENOGLOSSIA》…掩面)

人們之所以評論,終究基於追求好作品。缺陷是使作品更好的機會。筆者不能保證不會有粉絲為了動畫、為了特典小說翻臉退坑,俗話說得好:「不爽不要看」。但作為一名觀察者,資訊被推翻的過程、討論付諸流水的歷史、設定翻來覆去的批判,都將是重要的觀察紀錄。面向當紅作品喚起「細節」重要性的同時,亦歡迎大家藉此思考「設定」應該嚴謹到什麼程度算是好事,哪種不得已的改變可以作品更有趣,掩蓋掉資訊不統一的缺陷。

請不要丟失期待作品更好的熱情。最後祝福購買了『サンシャイン!!』BD的朋友,看完本文都能抽到 Aqours 1st演唱會門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