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現代創作者要面對的


原發表於FB。


  現在這個能夠在網路上隨時隨地張貼、公開發表文章,甚至自費出版的時代,出版這件事與其說是不再困難,根本可以說是簡單。再講就是,隨便。

  單單只是出版,已經無法代表是有實力的好作家、有料的好作品了。出版社的角色變得薄弱。針對書籍內容不再具有篩選性,成為類似經紀人的角色。出版門檻降低因而多產,好書壞書俯拾皆是,人人都可以變成作家、創作者。

  出版社淡出,作家與讀者之間就幾乎沒有距離。作品的篩選關鍵,大多也轉為對於讀者的行銷策略上。這使得人人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許多作家比起以作品與人接觸,他們更擅長作為人直接與讀者接觸。於是就會出現質量和銷量不一的狀況。

  對於那些真的在乎自己的創作能量本身的人來說,市儈的行銷策略似乎是無法容忍的。再怎麼說,比起宣傳得猛,寫好作品總是更加重要。有些人為了驗證創作能量本身,基本上採取拒絕所有外來影響(嗯,尤其是升學),僅肯定自己、埋首苦幹的方式。(而且正因為如此,通常認為自己的創作獨一無二,肯定比別人來得有趣)這些人選擇在資訊流通的時代,以保持孤傲姿態來體現創作的「自我」這回事。一直以來這是創作的特殊性所在。

  倒也不是說哪種方法不好,但畢竟市場狀況不同了,創作的形式也多樣化了。如何寫出真正的好作品,體現自己的創作能量這回事,可以有除了關起來埋首苦幹只顧寫自己的以外,另一種既開放卻不落於俗套的見解。

  

  前面說到「作家與讀者距離變近」,行銷上是種優勢,相對來講在創作上則是種趨勢。換句話說,不是在賣書的時候或是需要回饋的時候,在創作的當時或許就應該要有直接面對讀者--這些由於資訊日新月異隨時都需要新口味的傢伙--的意識在裡頭了。

  「出版門檻變低」,同時也正代表著,作家和作家之間的距離也變近了。過去職業作家有其專業之處,看起來如此遙不可及,書店陳列也有高低之分。現在可能隨便寫一本書,就要在網路書店上跟其他作家直接相互比較。因此現在的作家不僅僅是要面對讀者,也要開始面對其他已是/即將的作家了。創作的意識,也要開始放入這些作家的存在。

 

  到了這裡,這一切都顯得非常詭計多端。又要揣測讀者的心思,又要算計其他作家的創作。事實上沒有這麼複雜,在創作時仍然只是專心創作。但差異點在於,意識有彈性地順應了現在的快速變化,對於外界的資訊時時保持著積極的接收,以豐富創作能量本身。(類似論述可詳見先前談論的「創作意識/二創」)

  這並非放入流行要素還是啥,而是要努力地閱讀來自讀者跟創作者的資訊,認真地生活。閱讀新聞、閱讀漫畫、閱讀他人的作品,廣泛吸收生活經驗跟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藉由如何整理這些資訊,重新檢視創作能力的高低。嘗試去針對各種事物創作,就能在材料的多變中找到不變的某個東西。而那恰恰就會是比起口碑、人格更純粹的,創作能力的本質。

  創作從來都不是因為活在一個地球上,就會完全客觀的事情;從來也不是因為內容產自個人,其品質好壞也就只有主觀見解的事情。(我知道很多寫文的人最喜歡這麼想了...然後覺得,是大家都看不懂的問題...)

  即使你不需要閱讀太多書,只靠「皮卡丘」就可以創作出很多東西,想必你也是對皮卡丘進行了大量觀察跟思考。這不過是視點微觀與宏觀的差別,意識中的資訊量並沒有減少。相反地,這明顯表現出認真地接觸外在資訊對創作的影響有多深。一味封閉的人是無法持續、更好地創作的。

  和普遍見解相反。創作者除了洗澡以外,更不能把自己關起來。尤其在思緒上。就算那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名聲」跟「口碑」也一樣。

 

  觀察是創作的要件,思考是創作的源頭,藉此產出新事物的過程則是創作的本身。一般企業要求人才要有國際化的思維、彈性的應變能力。事實上這不是企業對人的要求,而是世界對自我的要求。對創作而言亦是必要。

  在我看來,筆名、背景都沒有意義,只靠著面對世界、對各種人事物進行創作的行為本身而存在的創作者,才算是真正的創作者吧。這麼說來,假如不走行銷,或許激變的時代更可能孕育出堅強的創作者也說不定...嗎?

留言